长篇纪实:中国自主克隆牛诞生记
新华网济南1月21日电(新华社记者董学清、孙浩): 寒冬中,鲁西南一个叫五里墩的村庄连日来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这里诞生了中国自主完成的首批成年体细胞克隆牛。
18日晚,第一头克隆牛“委委”在众人的期盼中出世。可没过几个小时,“委委”就不幸夭折。19日下午,另一头克隆牛“科科”又来到人间。小家伙刚落地不久,就试图站起来。这个动作令现场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到今天下午记者发稿时,“科 科”已经能站起来活蹦乱跳了。
现场技术人员介绍说,“科科”体重60公斤,比一般刚出生的小牛体大,长相与它的原型盖普威种公牛一模一样。
据了解,生下克隆牛的母牛目前健康状况良好。其余10头身怀克隆牛的母牛一切正常,随时都有临产的可能。在未来的10余天内,这里还将陆续有十来头克隆牛诞生。
地地道道的“中国造”
这次克隆牛行动,注定要在中国科技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这一行动的来源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家畜体细胞无性繁殖研究。作为这一项目组成部分的克隆牛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设在山东省曹县的山东中大动物胚胎工程中心合作承担。中科院动物所的研究小组负责牛克隆胚胎的研制,山东中大动物胚胎中心的技术员负责完成牛胚胎的移植。
这个项目的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大元介绍说,这次克隆牛行动非同小可,实现了成年体细胞克隆牛“零”的突破,代表了中国动物克隆技术的最高水平。
去年,在深圳诞生的克隆牛是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组在新西兰的实验室里构建胚胎到国内移植后问世的,莱阳农学院的两只克隆牛是由该校在日本留学的博士生在日本以胎儿皮细胞为供核细胞组建的胚胎,在国内移植后诞生的。与这两者不同的是,这次克隆牛完全是在中国国内完成的成年体细胞的克隆牛,从体细胞的培养、胚胎的构建到胚胎的移植都是在中国完成的。所以,称之为中国自主完成的首批成年体细胞克隆牛,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造”。
实施这一项目旨在提高中国动物克隆水平,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此前,这个项目中有关克隆羊的研究,已于1999年和2000年先后完成。如今的克隆牛研究是这一项目的最后一击,冲刺结束项目即告完成。
此外,这次克隆牛行动实现了克隆牛的成批生产。科研人员从几百头牛中精心挑选出135头牛做受体母牛。一次使用上百头牛进行大规模克隆,在人类克隆史上前所未闻。
“委委”为什么夭折
中国第一头自主克隆牛取名“委委”,意在纪念提供项目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可是,寄托着人们太多期望的“委委”,诞生几小时后就不幸夭折了。
可以说“委委”是先天不足。确切地说,“委委”不应该是中国自主克隆牛的第一个出生者。这头牛的预产期是1月27日,但由于怀胎的母牛突然有临产症状,技术人员临时决定通过剖腹产手术让“委委”来到世间。而在此前两个月,母牛就因病开始治疗,不停地打针、吃药。
19日上午,“委委”夭折后不久,负责克隆牛胚胎移植工作的马世援教授就主刀对这头体重达62公斤的克隆牛进行了医学解剖。现场的人们注意到,“委委”的肚子特别大。当马教授用手术刀划开小牛犊的肚皮时,只见小牛肚中几乎全部是水。当天下午,专家们公布了对“委委”的解剖结果。
专家的意见是,夭折的“委委”本身不是一头正常的牛,“委委”之死并不意味着克隆技术有问题。
马世援说:“解剖的结果表明,这头克隆牛的体内器官有问题。首先是心脏体积过大,左右两侧心室心房间的瓣膜发育不正常。右侧的瓣膜呈网状结构而非真正的瓣膜,左侧心房心室之间只有一个完整的瓣膜。可导致血液不能正常循环,威胁小牛的生命。”
其呼吸系统内,肺右侧有5个肺叶,也属不正常,而正常的肺叶数为3个。此外,肝脏体积比一般的要大一倍,而胆囊体积却很小,胆汁也不正常,和胆连接在一起的还有一个很大的水泡。构造也有病变。小牛的肾脏和体壁也连在了一起,有可能是某种炎症所致。
当然,当前世界上的克隆技术并不成熟,人类要克隆出健康的动物仍被视为一道难关,“委委”之死也不能排除是克隆技术所致。
陈大元研究员说,目前,这头克隆牛夭折的确切原因尚无法得知。真正的原因有待于对尸体做进一步的细胞分析、检查后才能得出。但他同样倾向于克隆牛本身构造有问题。
技术人员事后认为,“委委”出生时现场的混乱也可能是导致克隆牛死亡的原因之一。当时,现场的50多名新闻记者挤成一团,工作人员根本无法维持秩序。摄像机和照相机的灯光不停地在刚刚出生、还躺在地上的“委委”眼前闪烁。输氧管也被人踩在脚下。
克隆牛会给中国带来什么
对有着经世致用传统的中国科学家来说,科研的目的最终在于应用。他们在着手进行科学研究时,内心挥之不去的是这项成果的应用前景。从事克隆牛研究的这些科研人员同样也不例外。
这次克隆牛实验使用了135头牛,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只生产一两头,出发点就是为将来的克隆牛产业化做准备。“如果现在怀孕的12头牛都生产了,本身就是一种批量生产。”于忠波说。
在采访中,马世援教授谈的最多的是如何使克隆牛走出实验室。他说,对我们国家而言克隆牛有4大优点,在生产中的应用价值特别大。一是可以人为决定繁殖品质最优秀的牛。二是可以控制性别,繁殖奶牛就克隆母的,繁殖肉牛就克隆公的,仅此一项就可使经济效益翻一番。三是高品质牛的克隆胚胎生产数量可以不受限制,一块牛耳朵上就可取下成千上万个成纤维细胞,够用个十年八载。四是生产原料成本低。目前我国的奶牛厂要进口一枚年产牛奶1万公斤以上的高产荷斯坦奶牛胚胎大约需要2500元,而一枚克隆的荷斯坦奶牛胚胎品质与进口的一模一样,成本不超过100元。
马世援教授说,克隆牛的实验成功将对畜牧业特别是肉牛和乳牛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许多优良品种会大批得到复制。他认为,利用克隆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加快中国畜牧业品种的改良进程。而目前中国改良牲畜品种大多沿用的还是杂交育种手段,速度太慢。
运用克隆技术培育优质奶牛,通过产业化来改造中国的奶牛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据悉,中国奶牛的牛奶年产量要比发达国家低很多。2000年中国人均牛奶消费量不足9公斤,与发达国家的300公斤以上差距甚远。
针对克隆牛产业化的应用前景的质疑声,山东中大胚胎工程中心隶属的归一集团董事长王银香表示,明年他们将继续大规模克隆牛,估计3至5年把克隆技术应用于市场。她说:“多长时间算长?三五年总可以了吧。”
陈大元说:“这次实验我们从两头优质牛的耳朵上取材并进行细胞培养,而用鲁西黄牛的卵子作为受体进行克隆,为今后克隆家畜、改造我国奶牛和培育肉用牛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这位科学家又坦率地说:“当然,我们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受胎率比正常胚胎的受胎率低,而流产率却高于正常胚胎移植的水平。但这只能说明动物克隆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并不会影响动物克隆技术在家畜生产中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自:《新浪网》
200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