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中关村医药渠道利大风险大

2022-07-30
来源:求医网

中关村医药渠道利大风险大

中关村医药渠道利大风险大,除了电子产品销售
渠道红红火火 中关村医药渠道也在不断发展中

本报讯(赵 静):生物科技与新医药是中关村一大产业,除了大量从事新药研发的企业外,还云集着200多家医疗器械企业,它们生产和经营的产品种类基本涵盖医疗器械的各个领域。在中关村里,这些企业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成就医疗器械企业渠道开拓很重要

中关村从事医疗器械的企业中,有些是由生物研究所创办,将医疗器械的科研开发、生产、经营融为一体,并形成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有些企业是通过买断别人的技术,甚至包括医疗器械的成品,然后在产品外包装上挂了自家企业的牌子,这样的企业也声称自己是集研发、销售为一体;有些企业在国内研发出医疗器械产品,但因为当时国内医院对此类产品的认知情况有限、对该技术的认可程度不高,造成产品打不开市场,企业不得已申请国外的技术专利,再转回头打国内市场;有些企业在拥有一定成熟技术之后,再融入医疗器械的行业,并将原有技术与医疗器械行业相结合,从而求得新的发展。

无论是哪种情况,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把渠道看得尤为重要。

它们把产品打入市场的初期,都是采用“医院公关”的战术——很辛苦地拿着产品一家一家医院地跑销路、跑市场,经历医院医师从拒绝到认可再到接纳的一个思想转变过程。虽然中关村的医疗器械行业在经过多年发展之后,已经走过等待市场接纳的创业过程,但此后,他们面临的又是在销量上无法发生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阶段。

今年,在高企协第三届理事会第四次扩大会议上,“中关村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联盟”宣言产生,其目的就是促使这些企业的销量产生质的飞跃。比如加盟各企业采取自愿或相互协商的方式,实行产品代理销售或捆绑销售;组织综合性的联合招投标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和市场渠道。

渠道独木桥利大风险大

一些没有医疗器械相关专业技术研发能力的企业,依然在中关村这块以高新科技著称的地方办起了医疗器械的企业。他们一般会以买断科研单位有关医疗器械产品专利的方式涉足市场,更直接的方式是拿成品打市场。

在同行看来,这样的企业一般会面临两个难点:其一,因为自己的实力有限,无法与科研单位取得直接联系并购买合意的医疗器械专利产品;其二,通过非科研单位的第三方获取专利,但这专利可能会是假的。

中关村一家公司,目前经营糖尿病治疗仪,对外称公司集高科技开发、研制、生产、销售医疗器械为一体,但实际上,它仅仅以买断第三方提供的医疗器械产品专利、并发展一批面向全国的总代理或分销商的营销方式,把产品打入市场。

公司规模不大,没有研发人员,没有研发场地,有的只是一个摆放产品的展柜、几张办公桌、一群销售人员,但公司的利润还是很可观的,它给下一级代理商极高的回扣,提供给特约经销商的供货价是全国统一零售价的一半。公司采用经销商交纳“保证金”的方式,约束并控制经销商行为,以确保市场串货、乱价的现象不会发生。

公司前后经营的医疗器械产品类型、范围、功能变动很大,变动的直接原因是产品的销售情况、市场的需求量、净利润。

利大,风险同样也大。前不久,这家公司还面临一个转让产品是假专利的事件,这给企业造成几百万元的损失。

而这样的风险又是不可能避免的。因为非科研单位的第三方在提供专利时,可以在临床报告上作假,可以在专家签名上作假,这些假证明,只有在事发后才能被证实。而在事发前,企业会因为渴望获得专利产品,并在急于打市场的心情下,忽略有关材料的真实性。

以引进国外技术、销售国外先进医疗器械产品为主的中关村企业,同样存在利大风险大的情况,但因为没有涉及专利转让问题,相对上述企业来说,风险还是小一些。

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获取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设备及新产品等方面的信息渠道不畅通,造成国内经营医疗器械的企业不能及时发现有用的信息,从而导致延误商机,把中国总代理的位置拱手让给别人。

就信息的获取方面来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很难。如果花费大力气引进的医疗器械产品不能适合国内市场,将是企业面临的又一个更大的风险。因此,要想做好医疗器械的渠道,既要有眼光和能力,也必须有点担当风险的勇气。

技术渠道相辅相成市场影响互利互补

有以引进国外专利产品为主的企业负责人说:“我们相信中国有一天在医疗技术、设备及新产品方面会走在世界的前列,就像中国电器发展一样。但目前医疗方面的发展还需要一个相对漫长且艰难的过程,所以肯定会经过引进先进医疗技术、设备及新产品这么一个过程。”而中关村里不少这样的企业,渐渐通过代理而研发出同类产品走上自主研发的道路。

但在中关村内,真正拥有专业技术的医疗器械企业,并不是从渠道发家的。

北京华里安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张凌说:“公司把医疗影像设备开发、研制、销售于一体。公司经营的产品涉及CT、DSA、X光、B超、内镜、病理等科室,其中DR数字X光机系统、意大利数字胃肠机是高科技数字影像设备。”

对于专业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张凌认为,拥有一项技术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1993年就开始进行图像系统软件的研发工作,做图像处理软件,并建立影像工作站,进行影像网络的开发,研发完成了数十项拥有自主产权的各种医疗图像软件,并在此后将其成功地应用到医疗器械之中。

具体说来,华里安做软件图像和控制系统已经很成熟,但是作为与之配套的图像硬件部分,还是外国的技术比较先进,比如美国的半导体技术,意大利的X光等。如此这般软硬件相结合,就可以把质量高的产品生产出来。1999年,华里安数字X机的开发,就是依据此思路,而此款医疗机械也是当时国内开发最早的。近期,华里安又利用国内开发优势,与国外技术合作,开发平板式DR拍片系统及直接动态数字化胃肠系统。

华里安引进国外产品原因是什么?相比其他企业,华里安在引进的过程及销售中又有什么优势?张凌说,这与医院的需求有关。以前传统的胃肠机都是模拟的,但后来医院的网络实验开始实施,传统的图像已经无法处理相关问题。于是,数字化图像成为必须品。

因为华里安一直都是做这一行的,对行内情况了解比较深刻,知道国际上有哪些与之对应的产品。很快,华里安引进了意大利数字胃肠机,并在此基础上配接了我们公司开发的工作站。

配接,就体现了公司的技术优势。医院里做诊断的是医生,但在工作台上操作的是技师,技师在胃肠机的操作过程中,除拍照外,还会接触到存储、报告、胶片的步骤。后面的步骤,可以利用工作站顺利完成,这就是同直接进口来的医疗器械所不同之处。

张凌说:“技术、渠道哪个都不能丢。一个企业如果想做好,首先技术要先进。独有技术开发出的产品要销售,代理的产品也需要销售,两相结合,会提高业务员的销售业绩,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业务员去一家医院推销时,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个科室有几个部分就有几种产品需求。比如放射科需要企业开发的产品、CT科需要工作站、普通放射科需要胃肠机或数字X光机。企业要做到的就是哪个科室需求什么,就能提供哪样东西,产品丰富了,才能提高产品销售的效率,否则,一个企业只销售一种产品,效率太低。”

摘自:《科学时报电子版》

200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