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压力下的医药上市公司
国内医疗体制改革和加入WTO的双重冲击,以及国内医药类上市公司各自在行业内所处位势的不同,使医药板块内部重组并购不可避免。
5月间,广受市场关注的丽珠集团股权之争暂告一段落,太太药业多路出击,通过在 A、B股市场同时收购丽珠集团的流通股、法人股,终成为第一大股东,基本上将丽珠集团的控制权收人囊中。与此同时,另一家医药类上市公司ST海药的资产重组,由于重庆正元公司买断其3.5亿元的债务而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在国内医疗制度改革和加入WTO后医药生产、流通体制即将发生重大变化的双重夹击下,医药类上市公司重组步伐在加快。
目前在国内A股上市的医药类公司大约有60多家,按主营业务侧重的不同,又可细分为原料药公司(18家)、化学药公司(11家)、生物制药公司(10家)、中成药公司(21家)和医药商业公司(6家)。
已有60家医药类上市公司披露2001年年报,这60家公司总体上主营业务同比增长 22.98%,主营利润同比增长10.09%,主营业务利润率36.68%,平均每股收益0.211元,而同期公布年报的1159家上市公司,平均主营收入同比增长7.52%,主营利润同比增长0.62%,主营业务利润率4.86%。这说明医药类上市公司整体素质好于国内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也符合医药企业利润高、医药板块发展潜力大的一般判断。
医疗改革使医药生产流通透明化
1998年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朱镕基总理提出的五项改革中包括推进医疗制度改革,此项改革在2001年进入实质性阶段,实行经年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将被新的医疗保险制度所取代,居民医疗费用支出中个人自费的比例加大。与此相适应,长期以来医药不分、以药养医、药价虚高、药品流通环节高额回扣的黑箱状态将由于改为医药分家、药品分类管理而变得相对透明,医药生产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将由此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去年,随着医药流通领域药价虚高、高额回扣的不正常现象被媒体大量曝光,国家加大了对药品价格的控制,2001年4月、7月和12月,三次推出限价措施,其中12月的"限价令"范围更涉及列入《国家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383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
国家药品限价措施导致的直接后果足医药上市企业毛利率的下降。医药类上市公司2001年平均毛利率33.5%,与2000年36.2%相比,下降3.1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制药类平均毛利率为31.7%,下降4.3%;中成药类平均毛利率为 41.3%,下降6.2%;生物制药类毛利率下降最大,降幅为15.9%,原因在于生物制药降价最多,其中北大高科、长春高新、金花股份、星湖科技业绩下降较大,而利润大幅增长的生物制药公司几乎没有。虽然生物制药类净利润仍有16%,居于医药板块前列,但是毛利率和每股收益都排在化学药、中药之后。
2001年医药类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另外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的大幅增长。据统计,2001年营业费用增长27.58%,管理费用增长27.29%,这是由于随着医药分开、药品分类管理、招标购药多项改革的逐步到位,以往靠回扣润滑的药品销售模式将不会像从前那样运转顺畅,医药企业在寻找新的销售模式,药品超市、连锁药店不断出现,制药企业力图通过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控制销售终端市场,如三九医药声称准备斥资13亿元建立8000家医药连锁店。行业竞争加剧,企业希望通过扩大规模取得充分优势,因而导致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大幅增长。
转载自《财经》
2002.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