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察:“疯牛病”重创欧盟
布鲁塞尔2月14日专电如果有人要问,欧洲目前最棘手的难题是什么?回答肯定是“疯牛病”。自去年新一轮疯牛病危机爆发以来,欧洲人一直生活在“谈牛色变”的阴影之中。尽管欧盟及其成员国采取了各种措施,试图预防和遏制疯牛病的蔓延,但收效甚微。此次疯牛病危机持续时间之长,涉及范围之广,给欧盟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去年10月,法国市场上出现了有疯牛病嫌疑的牛肉,在整个欧洲引起震动。紧接其后,德国等一些从未发现疯牛病病例的国家也相继发现患疯牛病的病牛,由此疯牛病危机在欧洲大爆发。尽管此后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控制疫情的措施,但危机不但没有缓和的迹象,反而愈演愈烈。欧盟农业部长和财政部长日前分别聚会布鲁塞尔,商讨斗“牛”良策,但讨论的结果是无计可施。部长们承认,疯牛病危机对欧盟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压力已达到“警戒状态”。
疯牛病对欧洲造成的创伤是深重的,也是多方面的。首先从政治上看,疯牛病危机使欧盟国家之间产生矛盾,并使欧盟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众所周知,1999年10月,法国以保护消费者健康为由,违抗欧盟命令,将英国牛肉拒于国门之外。法英两国因此大吵一场,双边关系受到影响。后来,当法国也出现疯牛病危机时,其他盟国采取了同样的政策,迅速对法国牛肉实行抵制,这无疑对法国的疯牛病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法国牛肉业的经营雪上加霜。相应的,德国发现疯牛后,也遭到了同样的“封锁”待遇。如此这般,各国混战不休,盟国间的关系急剧降温。此外,欧盟的权威性在这场混战中受到挑战。按照欧盟法规,在欧盟统一大市场内,商品是自由流通的,如无欧盟的同意,各国均不得抵制其他盟国的商品。然而,疯牛病危机出现后,欧盟的法令形同废纸,无人遵守,充分暴露出欧盟的权威在国家利益面前是何等的苍白无力。
从经济上看,疯牛病危机使欧盟损失惨重。危机爆发后短短几个月,欧盟牛肉消费量平均下跌27%。在奥地利和希腊,牛肉消费量下跌了40%;在德国,牛肉消费量下跌了50%。为了应付危机对市场和养牛业造成的损失,实施预防疯牛病的一系列措施,欧盟至少需要支出30亿欧元(1美元相当于1.05欧元)的费用,这远远超出了欧盟原定的12亿欧元预算。
此外,危机还引发了欧盟内部关于农业政策的争吵。欧盟全年农业预算为440亿欧元,占欧盟全年总预算的50%,按规定这一数字是不能突破的。有些成员国提出,从农业预算的其他项目拨出资金用于支持养牛业,但持反对意见的成员国认为,这样做会造成欧盟农业政策的混乱,损害更多成员国的利益。经过讨价还价,2月12日的欧盟财长会议同意追加9.7亿欧元用于控制疯牛病疫情,但这些资金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疯牛病危机爆发以来,公众舆论对欧盟国家的批评不绝于耳,各国政府面临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舆论普遍批评欧盟国家在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行动不力,在保证食品安全方面“掉以轻心”,造成欧洲食品问题频出。近两年来,欧洲连续出现比利时二恶英污染鸡事件、法国李斯特杆菌污染事件以及法国、比利时等国的可口可乐污染事件等。疯牛病危机使消费者进一步怀疑政府保障食品安全的能力。人心惶惶和草木皆兵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牛肉滞销、市场萎缩,牛农损失惨重,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压力落在欧盟及其成员国政府的头上。
从国际上看,疯牛病危机大大损害了欧洲的形象。欧洲养牛业发达,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据统计,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进口欧洲的活牛、种牛、牛肉及其相关制品以及动物骨粉饲料,每年给欧盟国家带来巨大收益。疯牛病危机爆发以来,欧洲牛肉从过去的“人见人爱”变成了“人见人怕”,许多国家对它们关闭了国门。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日警告说,由于1986至1996年间西欧向许多国家出口活牛和动物肉骨粉饲料,世界上可能有100多个国家面临疯牛病侵入的危险。
疯牛病危机为何会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欧盟委员会委员伯恩说,如果欧盟成员国同心协力,快速实施预防措施,疯牛病危机不会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他批评成员国“与疯牛病作斗争的决心下得太晚了”。其实,早在1986年英国就发现了第一例疯牛病病例,欧盟1989年就颁布了第一条预防疯牛病的法令。1996年,科学家证明疯牛病可传染给人类。但这一切在欧盟国家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国家为保护本国利益,对欧盟的预防措施阳奉阴违,对疯牛病疏于预防。直到今年10月,欧盟第一大国德国仍坚信德国无疯牛,对法国提出的禁止使用动物肉骨粉的建议不屑一顾。11月下旬,疯牛在德国的出现终于惊破了德国人的迷梦。科技发达、经济富裕的欧洲没有早一点采取措施遏制疯牛病的蔓延,这是欧盟各国的沉痛教训。
那么,欧洲何时才能消灭疯牛病?伯恩认为,即使欧盟国家齐心协力,也还需要5至10年的时间。疯牛病的蔓延和其造成的重大损失不仅惊醒了欧洲人,同时也给世界各国留下了一个沉重的思考。
200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