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2005医疗医保改革与医药产业发展国际论坛

2022-07-30
来源:求医网

2005医疗医保改革与医药产业发展国际论坛

2005.06.17

由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举办的2005医疗医保改革与医药产业发展国际论坛6月10日在沪开幕。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医疗医药方面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将本国在医疗卫生和保险体制改革中的经验同国内的官员和学者作了充分交流,就公共卫生政策、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作专题报道,涉及医疗保险基金的筹措、付费体系、执行方式、医院改革和市场化运作等各层面。

部分制药企业代表就医药企业国际化进程和对医疗体制改革的贡献等方面作了专题报告。来自药监、卫生、医保等部门的代表,行业协会代表、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200多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在6月11日召开的2005医疗医保改革与医药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当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黄彦正提出“国际化才是医药产业的根本出路”时,引起了会场不小的议论。

无疑,在全球的企业家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谈论中国经济正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时尚的当下,怎么能说中国制药企业的根本出路是走国际化道路?

时机

“中国的民族企业一直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就上海医药集团而言,目前的年销售额达220亿元,在全国的医药企业中是最大规模的企业。但老实说,我们的赢利水平却很低。近两三年来,我们一直在瘦身,分离了44亿元的资产;研发经费也每况愈下,导致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越来越差。面对这些年来医药行业的严峻形式,中国制药产业该怎么办呢?我思前想后,还是走出去吧。”黄彦正说。

无独有偶,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此时选择了“出走”。

上海复星副总裁陈启宇告诉记者:“如果在三年前说国际化,我们复星肯定还不行。走出去是需要实力的。但是走出去也是必须的。印度、以色列现在在国际医药市场上都比我们出色,原因就在于他们从一开始走的就是国际化道路。现在国际上开发一个新药需要8亿~10亿美元,如果只有一个国内市场,即使开发一个新药仅要1亿美元,中国市场要分担这笔费用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为什么那些到中国发展的外资企业发展得那么好?就是因为他们有全球的市场,他们的一个新药可以在全球市场投放。”

陈启宇也承认,复星选择“出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迫于“内环境”的压力。“作为一家医药企业,还是要承担许多社会责任的。有的普药我们根本就不赚钱,甚至亏本,但是如果不生产,农村市场就没办法满足。这一块的利润我们有其他产品作补充,但现在,降价声音此起彼伏,确实打击了我们医药企业的信心。企业就算有一个新药,哪一天突然会面临降价,谁也不知道。”

一步一步走

在谈到进军国际市场时,黄彦正强调:以上药的能力、水平、产品结构,要在国际主流市场和别人竞争就要有勇气和脱胎换骨的决心。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如美国、欧洲,是高质量、高赢利并存。做不到高质量就不可能拿到这块奶酪。如何提高质量达到主流市场的标准是其面临的重大考验。

国际注册是在走出去时需要迈出的第一步。黄彦正说,现在国内制药企业还不熟悉国际注册的程序和要求,对质量和工艺都是新的考验,并且,这样的注册工作耗资巨大,但是上药已下定决心要做。

而要在国际市场销售,必须通过当地政府的GMP认证。陈启宇告诉记者:“这个GMP和国内的标准存在很大区别。比如我们一个药厂车间,一年可能要做5~10个产品的胶囊。当换产品的时候,都要清洗。按照国内的标准一般是用工艺水清洗就可以了。但是在美国、欧洲,就必须说明换上去的药独特的清洗剂是什么,并且要证明为什么要用这个清洗剂。同时工艺要规定使用这个清洗剂之后残留在整个设备中的量,各个部位达到的浓度,这些都要有事先的论证,还要有现场操作的纪录。”

此外,除了生产领域的国际合作,业内人士还提倡在研发领域也要进行积极的国际合作。业内人士建议,国际研发合作是目前想走出去的企业最好的选择。原创靠我们自己关起门来走是很困难的,要原创还要通过国际合作。通过和国际中型研究机构合作,他们提供靶标,我们来寻找化合物,最后开创我们自己的专利,产生原创产品才是一条“捷径”。

而所有这一切,为的就是自主品牌。注册认证只是手段,最终目标是为了使中国品牌的药物能够在美国、欧洲等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