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保险意义重大,北大聚焦大学生医保论坛手记
北大“聚焦大学生医疗保险”论坛手记
新华网记者 毛晓梅
由太平洋寿险北京分公司、北京大学学生会发起,北大聚焦协会近日主办了“聚焦大学生医疗保险”活动。北大校长助理海闻、北京市劳动保障局医疗保险处主任张大发、北大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祁祥、北大医院院长张宏印、太平洋寿险北分总经理助理祁莹等嘉宾,在北京大学同广大关注大学生医疗保险的师生探讨了这一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
学生保险意义重大
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海闻教授首先上台开场致辞,他认为本次活动的举行非常有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面临更多的挑战,挑战越多,风险越多。这次活动由学生自发举行,得到了很多单位的支持。这一点显示了大学生对保险的认识程度较以往有所提高。
北京大学近期正在积极推进学生保险工作,2003年人代会上,有记者问许智宏校长当前最关心什么问题时,许校长回答“我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安全问题。”因此本次活动举行的时机也十分恰当。
目前中国社会的保险意识仍十分薄弱,人们没有意识到保险是帮助当事人在意外发生时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一种手段。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帮助人们对保险的意义与重要性有更深入的了解,澄清以往一些关于保险的错误观念。
飞花的故事
张培祥是北京大学法学院2001级硕士研究生,网名FLYINGFLOWER(飞花),今年5月29日,她被确诊患上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为此法学院、研究生会为她发起了一次全校性的募捐活动。但飞花终究在8月28日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这在北大学生中引起很大震动,许多学生自发为她建立网上灵堂,并到八宝山为飞花送行。
飞花来自湖南省醴陵市转步乡小溪村老屋组,家庭贫困,自高中起就一直靠打工养活自己,甚至补贴家用。今年六月份弟弟正在准备高考,母亲癌症尚未痊愈。就是这样一个贫困的家庭,突然要面对高达十几万的医疗费用,无疑是晴天霹雳。这笔费用中有公费医疗部分,也有需要个人承担的,对于飞花个人来说,这一负担显然已经超出其承受范围。
幸好在众多热心人的援助之下,飞花的医疗费用得到了解决,但人们不禁要发问,这样的不幸一再发生,如果有一套完善及时的保险机制为大学生提供保障,那么是否患者的救治会更加及时而有效,从而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呢?
学生保险意识薄弱
通过对北大校园内的随机抽样访问表明,当意外发生时,大部分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很少有人想到学校、政府和国家,极少有人想到通过购买保险由保险公司来承担这部分费用。
北京市劳动保障局医疗保险处张大发主任介绍,北京市大学生所享受的公费医疗由两部分组成:政府承担80%,学校负担20%。国家保障的公费医疗有范围限制,只保证基本水平上的保障,具体在药品上分为甲乙两类。甲类药品可以100%报销,乙类药品各地根据自身经济情况而定,不能报销部分由个人自己负担。北大学生负担的费用为5%。
北京市政府规定每一个大学生每年报销66元,而实际上平均每人每年所花费的医疗费用为120-130元。对于正在学习没有收入的学生来说,这部分费用还是比较大的。
北大校医院院长张宏印表明,北大认真执行了北京市的规定,基本上政府与学校一共负担了医疗费用的95%。
现场提出一个案例:一非北京籍大学生在家做阑尾切除手术,该生手术后3个月回校想找学校报销医疗费——3000元,能否得到报销?
张院长说这属于急诊可以报销,他接着补充校医院为基础设施性的医院,即可处理急诊,若不是急诊需要由校医院转诊,如北医三院、专科医院(部分)、军队309医院等,但中医院目前不能转。
保险的必要性
既然有公费医疗,为何还要买保险?这可能是许多在校学生的疑惑。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祁祥同样是保险学方面的专家,她由两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展开,为在场师生解答了这一问题。
她去年去美国时遇见一位同事,他因房屋险没有落实而不敢出差;还有另一个人与妻子开车遭遇车祸,他当时第一个想到的问题不是别的,而是“我的保单是否还有效?”孙院长的这两个小故事反映了国外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公民保险意识很强。相对之下,我国社会上很少有人具有保险意识,这也许跟中国保险市场出现时间太短有很大关系。
孙院长说,风险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钱虽然不一定能挽救生命,但投保后在事故发生时至少有保险公司为你承担一部分责任,这对受害人及亲属至少是一种安慰,是事后对受害者及其所要负责对象的一种补偿。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远一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保险制度的不断发展,公费医疗制度势必会进行改革,个人所要承担的比例有上升的趋势。我国每年患重大疾病(主要是肿瘤)的大学生其医疗费用巨大,难以估计,就我国目前经济水平来看,国家只能保障基本的医疗费用,保障范围之外的只能由个人自己承担,加上医疗费之外的其他费用,会给学生及家庭带来极其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你准备买保险吗?
就此问题,主持人在现场采访了两位同学。
学生甲虽然一直想买保险,但看了录取通知书后,发现学校所保范围仅限于重大疾病。她认为自己得大病的几率很低,所以没有买保险的必要。她还建议保险市场适当调整一下,对于轻微灾害也予以保障。
学生乙的态度十分激烈,他说:“现在有很多卖保险拉保单的,我不太相信它们。我不能确信当意外发生时我所买的保险能否给我提供保障。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受骗上当的事情太多了,倘若我将用于投保的钱存于银行,当意外发生时,我还有一部分储蓄作保障。”
对这两种在大学生中占有一定比例的态度,太平洋寿险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助理祁莹有这样的回应:我国的保险市场还很不完善,上门拉保单基本上便是人们对保险的认识。很多人认为自己是国家的,一旦发生意外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国家、学校等,很少有人会将自己视为社会一员,将自己的责任与社会联系起来。我们应该想到自己对自己负有责任,对社会负有责任。保险并非储蓄,是风险保障的概念。现在中小学生平安险的费用为50元,最多时保险公司可负担8万元。保险公司的员工不仅可享受国家规定的公费保障,还有单位补充的保障。公费医疗是社会保险的一种形式,没有覆盖中小学生。在公费医疗之外,我们应掌握不同的保险工具,更好的保障自身利益。
有现场观众提出,武汉科技大学采用集资返还的形式建立医疗基金,北大是否也有需要建立类似的基金。
孙院长指出,医疗基金类似于保险中自保的形式,但存在两个前提条件:一是需要吸引足够多的资金;二是要有相当专业的人来管理这部分资金。这两个条件对于学校来说并不具备,但是保险公司却可以满足这样的条件。因此更加可行的应该是通过商业保险公司来运行。
完善个人保险体系
活动的最后,每个嘉宾用一句话来总结对于个人保险体系提出自己的希望。
张宏印院长:作为一个普通人,个人保险最普遍的即公费医疗,社会保险及一次性投保的商业保险。
张大发主任:要完善个人保险体系,需要人们的积极参与,同时根据自身的经济水平来选择合适自己的保险。
孙祁祥院长:每个人对于保险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不一定要随“大流”,投保时最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祁莹总助:完善的个人保险体系分三个层次,事前保持身体健康,身心愉快,好好休息,预防为主。事中存一份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应该有方方面面的保证。事后,保险是一种补偿,补偿给自己,同时补偿给自己需要负责的人。
最后还在现场观众及参与短信提问活动的人中抽出十位幸运儿,他们得到了由太平洋寿险公司提供的价值4.8万元的学生综合保障保险及到保险公司参观、培训的机会。
掌声中,活动结束了,但是留给到场观众的却是更多的思索,关于人生,关于安全,关于责任。聚焦燕园生活,关注你我生活,正是北大聚焦协会的宗旨之所在,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将会有更多与北大师生切身相关的话题展开讨论,交流思想,激荡情感,尽在聚焦协会燕园对话。
200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