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用沐浴的方法进行保健、养生、防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沐浴的意义不只是用清水洗净皮肤上的污垢,而已经上升为人们养生保健的一种重要手段,您肯定有这样的体会,工作劳累一天回到家,洗个热水澡,可以消除疲劳、促进睡眠。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看看沐浴中有什么学问吧。
浴室应有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要有通风、保温等措施,但在沐浴时不应该有直接对流的风,以免着凉。为了掌握浴室的温度,我们可以在浴室的墙上装上固定着的温度表,当然,还应该备用一只水温表,用以测量浴水的温度。其次,如同战士需要得心应手的武器一样,沐浴也需要根据自己的条件、爱好,配备不同的沐浴用品。如消毒剂:对浴具进行消毒,常用的有酒精、高锰酸钾、来苏儿等,消毒后,应彻底冲洗干净。沐浴时用的洗发露、护发素、沐浴露、香驾皂、浴油、浴盐、香精、润肤爽、毛巾、海绵、磨砂膏等,最后,如果你选择浸浴的话,不妨在浴水中投入一些具有美容、治疗效果(盐、牛奶、蜂蜜、芦荟、柠檬等)的添加剂,对你的身体可能会有益处。中药类的有茯苓、黄芪、当归、白术、甘草、益母草、天门冬、麦门冬、蒲公英、金银花、决明子等;蔬菜瓜果类的有西红柿、黄豆芽、绿豆、黑豆、豌豆、萝卜、丝瓜、冬瓜、西瓜、草莓、苹果等;投入一些茉莉花瓣、玫瑰花瓣或其它香味的花卉,会有提神香体、美容解乏的功效;此外,投入一些蓖麻油、椰子油、橄榄油、桃仁油、羊脂之类的油性物质,会有润护肌肤、去除瘙痒的作用。
沐浴本是保洁护肤,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好事情,但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在不适当的时候、不适当的环境沐浴,就有可能出问题。尤其是有些疾病患者,或年老体弱的人,如果采取不适宜自己的沐浴方法,就比较危险了。老年人洗澡,水温不可太高,38—41℃比较合适,沐浴时在水中浸泡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夏天不要超过1小时,冬天不要超过半小时,否则可能引起大脑缺血。另外,老年人沐浴的时间间隔不宜太短,除夏天每天一次外,其他季节每周洗二次即可,并且过勤洗澡易导致疲劳,对身体不利。
沐浴养生要遵循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并坚持循序渐进、长期坚持的原则。根据个人的体质、疾病、所处的地域不同,所以选择不同时间、方法进行沐浴养生。如体质较弱的人、妇女妊娠期间或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太适宜在冬天进行冷水浴,夏天洗热水浴,因为强烈的刺激容易使体质弱的人受惊,可能会引起孕妇早产、流产,心血管病人容易发生心肌梗塞或中风。妇女月经期间,不宜洗盆浴,不然容易逆行感染。产妇分娩后一个月内不宜洗澡,否则不利于子宫的恢复,还可能引起感染。要想发挥沐浴的养生作用,不但要讲究沐浴的卫生,还要防止因沐浴不当造成的意外。
生活中我们应该避免酗酒、空腹、饱餐、运动、出汗后沐浴,沐浴后避免直接吹风。冬天用热水器洗澡时,要防止煤气中毒。而某些疾病因为洗澡而会使病情加重,如发高烧时洗澡,另外,患有心脏病、高血压或肾病患者不宜进入浴池洗澡,最好改用淋浴或擦浴,以防发生意外。在这里,不得不提到,有些人洗完澡后,从浴缸中出来,有时会发生头昏、胸闷、恶心及四肢无力等现象,称作“晕澡”,这是因为洗热水澡时,血管受温度的影响扩张而引起的。因此,洗澡的时候,水温应该从低到高,使人体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沐浴前不妨先喝杯糖盐水,以免虚脱,沐浴时间也不宜过长。一旦发生“晕澡”,要冷静,马上躺下,尽可能抬高两腿,将头部处于低位,这样就会好转。
浴身方法多种多样,只有正确掌握方法和禁忌,才能更好地达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