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耳剂滴入耳朵里有人会出现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等眩晕症状,一般出现于滴耳后半分钟,稍事片刻又迅即恢复正常。对此,有些病人会感到忐忑不安,怀疑药物是否出了什么问题,甚至就不敢再用滴耳剂滴耳,中止了治疗,当然也会影响疾病的康复。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滴药后的眩晕呢?
一般的人只知道耳朵是管听觉的,稍有些健康知识的人就可能了解,耳朵还有负责人体平衡的前庭功能。当内耳的温度发生变化时,内淋巴的流动会惹起平衡感觉的变化,人体失去平衡感之后,眩晕随之而至。人的外耳道内温度为37°C,一旦滴耳剂的温度过低时,滴入耳道内就会使外耳道的温度降低,低温的影响由中耳传人内耳,其间相隔约半分钟,症状就即时出现。一旦温度恢复正常,一过性的症状也就逐渐消失,虽然还会有些后续作用,但持续时间也就是3—5分钟,之后,也就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不过,再次滴入低温滴耳剂,症状又会重复出现。
如果双耳同时滴入同样低温的水,产生的反应两相抵销,则不会出现眩晕,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冬泳时冰水进人耳内而不出现眩晕的道理,了解这个道理之后,只需将滴耳剂温度保持在正常体温水平,就可避免滴耳剂引发的眩晕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