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慢性鼻炎中医是如何认识的?慢性鼻炎在中医学称为“鼻窒”。该病虽表现为局部病变,但中医认为与脏腑虚弱,经络失畅,气血不和有关,有偏虚、偏实之别。
(1)肺气虚:鼻为肺之外候,若伤风鼻塞治疗不彻底,邪毒滞留于鼻窍,并循经入肺,久病耗伤肺气,使肺气不足,无以宣发、肃降,致使鼻窍不利。或因子素肺气虚,卫表不固,易感邪毒,受外邪所袭而易迁延不愈。
(2)脾气虚:由于饮食不当,过度劳累,或思有全身性慢性疾病,或因有病过服寒凉药物,耗伤脾气,则睥之运化水湿、输布水谷精微功能减弱,气血生化无源,鼻窍失其所养,湿浊上泛鼻窍而发病。
(3)气滞血瘀:由于机体平素较为虚弱,易受外邪所侵犯,患病后又不易痊愈,邪毒长期滞留于鼻窍,致使鼻部气血流通不畅,气血壅滞鼻窍而发病。
(4)肺经郁热:由于风热之邪外袭,风寒之邪袭肺,未得以发散至表而久郁化热,致使肺失清肃,邪热郁肺,并循肺之经络上灼鼻窍,致使鼻内粘膜红肿,鼻涕量多而色黄。
慢性鼻炎虽然是一种局部病变,但中医认为该病与脏腑虚损、气血不和、阴阳失衡有关。治疗方面主要以局部检查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补肺益气、祛风通窍法:本法适用于肺气不足,鼻塞时轻时重,鼻涕清稀,遇寒则加重,鼻粘膜肿胀且颜色淡红,并伴有气短,咳嗽痰稀,面色咣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缓者。方剂选用温肺止流丹加白术、黄芪。鼻塞较重者加路路通。
(2)健脾渗湿、祛风通窍法:本法适用于脾虚挟湿所致鼻塞、流涕反复发作,涕白量多,鼻粘膜色淡、肿胀,食欲不佳,体倦乏力,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或腻,脉缓弱者。方剂选用参苓白术散加藿香、菖蒲、苍耳子、白芷等。若鼻涕粘稠挟黄者加黄芩、薏苡仁等。
(3)调和气血、行滞化瘀法:本法适用于气滞血瘀患者。以鼻塞持续、鼻粘膜暗红、鼻甲肥大为主,并伴有鼻涕粘黄或粘白,嗅觉迟钝,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弦细或涩者。方剂选用当归芍药散、通窍活血汤等加减。
(4)疏风清热通窍法:本法适用于肺经郁热所致鼻塞,鼻涕粘稠色黄,鼻腔粘膜红肿,并伴有咽干,咳嗽,痰少色黄,不易咳出,舌质红,苔薄黄或稍有黄腻,脉数或弦数者。方剂选用苍耳子散加黄芩、菊花、桑叶。咳嗽痰多者加杏仁、浙贝母i鼻塞较重者加菖蒲、路路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