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中耳的结构有何临床意义?

2022-07-28
来源:求医网

中耳的结构远比外耳复杂,包括的范围也比较广,有鼓室、鼓窦、乳突及咽鼓管四部分。

鼓室是中耳的核心部分,也叫中耳腔。它是一个不规则的含气腔室,其容积不过2毫升,好像一个直立的小火柴盒,周围六个壁,大部分由骨质组成,各壁均有不同性质的重要结构。鼓室又分为上、中、下鼓室,内有三块小听骨及小的肌肉、韧带等。

鼓室的主要结构有:(1)鼓室顶壁:又称鼓室天盖。它是一层很薄的骨板,仅有3毫米厚,有的甚至更薄,像纸一样,此薄板的上面就是大脑。两岁小儿薄骨板上的骨缝还未关闭(成人也有未封闭的),血管由此缝通过并与大脑相通。因此,患中耳炎时,细菌可通过此缝进入颅内,引起颅内各种并发症。

(2)鼓室下壁:也称颈静脉壁,为下鼓室之壁,与颈静脉球仅相隔一层薄骨片,有细孔、舌咽神经的鼓支由此通过。中耳发炎时,可破坏此处的骨质,感染直接侵人颈静脉球,逆行发展成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

(3)鼓室内壁:即内耳的外壁,中间稍隆起处为鼓岬,是耳蜗底圈所在处。其后上方为前庭窗(也叫卵圆窗),后下方有蜗窗(又叫圆窗),前庭窗的上方有面神经管水平段。中耳发炎时,病菌或其毒素可经前庭窗、蜗窗、被破坏的鼓岬或迷路瘘管进入内耳,引起迷路炎。如感染破坏了面神经管,则可导致面神经瘫痪。

(4)鼓室外壁:就是鼓膜,中耳炎或其他疾患,可反映在鼓膜上,使鼓膜的色泽、标志、位置发生变化,因此,可通过鼓膜的检查来诊断鼓室的疾病。

(5)鼓室前壁:偏上方有咽鼓管鼓室口,是中耳与外界相通的惟一通路,以此维持中耳内压力与外界大气压的平衡,也是将中耳内的液体排到鼻咽部的通道。如果咽鼓管功能不良,中耳的功能也受影响。同时,当鼻咽部有炎症时,感染可经咽鼓管进人中耳引发中耳炎。

(6)鼓室后壁:又名乳突壁,后壁有一小孔为鼓窦人口与鼓窦相通,并经鼓窦后下方与乳突相通。乳突位于鼓室的下方,内有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气房,各房彼此相通,上界为鼓窦及与颞叶硬脑膜相隔的骨板,后界为乙状窦骨板,当乳突有病变时,可破坏两处骨板,使感染进入颅内。内界为内耳迷路,炎症破坏骨壁可发生迷路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