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药的药理作用是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PG)的合成来实现的。体内大多数细胞均能合成PG,PG广泛存在于各种重要组织的体液中,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参与机体发热、疼痛、炎症、血栓形成、速发型过敏等生理及病理过程。
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药分类:
水杨酸类: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赖氨酸盐、水杨酸钠、水杨酸镁、双水杨酸酯、卡巴匹林钙等。
乙酸类:双氯芬酸、引朵美辛、舒林酸、依托芬那酯等。
丙酸类:布洛芬、酮洛芬、萘普生、卡洛芬、非诺洛芬、引朵洛芬、芬布芬等。
芬那酸类:甲芬那酸、氯芬那酸。
昔康类:吡罗昔康、美洛昔康。
吡唑酮类:保泰松、羟基布他酮。
非酸化合物类:萘丁美酮。
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药作用:
1、解 热 作 用
人体的温度靠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人体发热是由于内热源激活下丘脑前列腺素合成酶。使前列腺素合成和释放增加,而前列腺素E为极强的致热物质。本类药物通过抑制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并增强散热过程,从而产生解热作用。
2、镇痛作用
机体局部损伤或炎症时,局部产生和释放某些化学致痛物质如缓激肽、5-羟色胺、组胺等,刺激痛觉感受器引起疼痛。前列腺素本身致痛作用较弱,但它具有痛觉增敏作用,可大大增强机体对上述致痛物质的敏感性,降低痛阈。解热镇痛抗炎药通过抑制外周的前列腺素合成,降低感受器的兴奋性,并同时抑制缓激肽的合成,从而产生镇痛效果。本类药物在镇痛剂量下不影响精神意识状态及其它感觉功能,广泛应用于各种慢性钝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月经痛等,但对于创伤性剧痛或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绞痛却几乎无效。
3、抗炎抗风湿作用
本类药物除对乙氨基酚和非那西丁外,其它类均有较强的抗炎抗风湿作用。机体抗炎过程中,组织会产生许多致炎物质如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溶酶体、活性组织激肽以及前列腺素等。前列腺素是重要的致炎物质,具用扩张血管、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及痛觉致敏作用,致使炎症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一系列反应。本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使炎症缓解或消失,另外,在大剂量下还能稳定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的释放而起到抗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