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还阳类草药

2022-07-28
来源:求医网

银丝还阳

此药为松萝科植物破茎松萝(Usnea diffracta)的叶状体。因全体呈淡灰绿色,悬挂于老树干上,远望如银丝悬垂,故得此名。又名“青丝还阳”。 破茎松萝为藻类和真菌共生的地衣类植物。其全体淡灰绿色,长10—40厘米,呈二叉式分枝。基部较粗,愈近前端的分枝则愈多、愈纫,呈丝状悬垂在树上。枝体平滑,表面有许多白色环状裂沟;在中央有一线状强韧的中轴,中轴有弹性,可以拉长,是由菌丝组成的。菌层常产生少数盘状的子囊果,呈褐色;子囊为棒状,内生有8个横圆形子囊抱子。分布于神农架林区各地。生长于海拔1500米以亡的高山阴湿林中的老树枝于上。

岩板还阳

此药为苦芭苔科植物大花旋蒴苣苔(Boea clarkeana)的带根全草。因其多生在岩石上,故得此名。

大花旋蒴苣苔为多年生草本。高7—14厘米。叶从基部长出,长2.5—1厘米,为卵形或宽卵形,叶两面、叶柄、下面叶脉都具有短糙伏毛。花葶有2—4条,亦具短糙伏毛。5—6月开花,花2—10朵,聚伞状排列,花冠白色或粉红色。9—10月结出光滑无毛、螺旋状扭曲的蒴果。分布于阳日、红花、老君山、盘龙、新华等地。生长于海拔500~900米的阴湿岩石

该药具有消肿、散瘀、止血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跌扑青肿、痨伤、创伤出血等。

蜈蚣还阳

此药为兰科植物台湾盆距兰(Castrochilus formosanus)的全草。因其植物形态有如蜈蚣,故得此名。

台湾盆距兰为附生兰。多年生小草本。茎细长,圆柱形。叶排成2列,椭圆形或长椭圆形,近肉质,叶柄很短,有关节。总状花序极短,花小,肉质,淡黄色,唇瓣囊袋状。6—7月开花。蒴果。其分布于神农架林区高山地带。生长于海拔1200—20Do米的林下岩石上。

该药具清热生律、滋阴养胃的功效。

铁丝还阳

此药为水龙骨科植物石蕨(Saxiglossum angustissimum)的全草。因其根状茎细长,横走如铁丝,故得此名。

石强为多年生草本。有细长横走的根状茎,根状茎上密生披针形鳞片。叶为线形,长4—10厘米,宽3—4毫米,边缘常向下反卷。孢子囊群为线形,在靠主脉处各成一行,初时为反卷的叶边覆盖着,成熟时则挤开叶边而露出孢子囊群。分布于新华、宋洛、老君山、长方、下谷坪、板桥等地。生长于海拔800—1600米的山坡林缘岩石上或沟边岩石壁上。

该药具有活血散瘀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痨伤、肌损等。

碎骨还阳

此药为毛莨科植物高乌头(Aconitum sinomontanum)的根。因其有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的功效,故得此名。又因其根的下部须根较多,且延长相互交织,结如网状,中空,形如麻袋,故又名“麻布七”。

高乌头为多年生草本。有长达20厘米、黑褐色的粗长主根。茎直立,高60—150厘米。叶的基部广心形,3深裂,中间裂片较小,中部以上有不等大的三角形小裂片和锐牙齿,叶两面具疏生短柔毛;叶柄长30-50厘米。总状花序顶生,上面密被有白色或淡黄色柔毛。6---9月开花,花为蓝紫色。8—9月结光滑无毛的蓇葖果。分布于神农架林区各地。生长于海拔1400-2800米的山谷、山坡林荫下。

该药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劳伤、风湿疼痛、肢体麻木等。

注:水龙骨科植物水龙骨(Polypodium nipponicum)的根茎也称碎骨还阳。

水龙骨为多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有长而横走的根状茎,根状茎为黑褐色,通常光秃有白粉,仅在顶端有鳞片。叶为矩圆状披针形,羽状深裂至全裂,叶片薄纸质,两面密生有灰白色的短柔毛;叶柄长5—20厘米,叶片长10—20厘米;在叶片主脉两侧各有一行网眼,网眼内藏小脉一条。泡子囊群生长于内藏小脉的顶端,在主脉两侧各排成整齐的一行。分布于红花、九冲等地,生长于海拔500米左右的山坡岩石上。

水龙骨的根茎具有清热化湿、祛风通络的功效。用于痈肿疮毒、跌打损伤、骨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