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慢性中耳炎的诊断及预防方法

2022-07-28
来源:求医网

凡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当,细菌毒性过强,机体抵抗力过弱或并发了乳突炎,以致持续流脓1~2个月以上者,都称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本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常以耳内间断或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时可引起颅内、颅外的并发症。

【病因学】

1.急性期延误治疗和用药不当等。

2.乳突发育不良,病变发生后很难消散。

3.继发于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麻疹和肺炎等,中耳粘膜急性坏死,炎症侵及鼓窦乳突,尤其是继发于耐药性较大的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感染,治疗非常困难。

4.鼻、咽部慢性疾病和鼻窦炎、扁桃体炎及增殖体肥大等,炎性分泌物易于进入咽鼓管内,而且病变妨碍了咽口引流。

5.慢性周身疾病如贫血、糖尿病、肺结核和肾炎等,机体抵抗力减弱。

6.患有过敏性疾病,如上呼吸道粘膜变态反应性水肿、渗出,累及咽鼓管和中耳。

7.上鼓室发生胆脂瘤、听骨坏死或鼓室外侧壁破坏。

【诊断方法】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诊断不难。外耳道及穿孔处肉芽组织应送病理检查,以排除肿瘤。必须清除脓痂和分泌物才能看清有无鼓膜穿孔,可用电耳镜和西格尔耳镜检查。有特殊臭味脓液,可取少许用氯仿或丙酮溶解之,如变为黄绿色,提示有胆脂瘤形成。可用音叉和电测听仪检查耳聋性质和程度。乳突X线摄片常规采用劳氏(Law)或麦氏(Meyer)位,观察有无骨质破坏,必要时可行乳突CT扫描,观察有无胆脂瘤骨质破坏。

【预防与调养】

1.注意经常清除耳内脓汁,保持外耳道清洁。小儿患病,要注意喂养姿式,不要让小儿平卧吃奶或喝水,以免引起呛咳后将奶水经耳咽管呛人中耳。如病人在短期内流脓增多,脓色灰黑味臭,并出现头痛、发热、神志不清等,要及时将病人送入医院,进行治疗。

2.预防感冒及各种流行病,如麻疹、猩红热、水痘等。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防止患耳进水,有鼓膜穿孔者不能游泳。洗头、洗澡时可先用棉球或耳塞将患耳堵住,以免污水入耳,引起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