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本病的命名除分泌性中耳炎外,还称其为非化脓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胶耳等。
【病因病机】
1.发病原因
(1)咽鼓管阻塞:有两方面因素:①咽鼓管机械性阻塞,如小儿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长期的鼻咽部填塞等;②咽鼓管功能障碍,使咽鼓管不能正常开放,鼓室处于负压状态,如腭裂等。
(2)感染:过去曾认为分泌性中耳炎是无菌性炎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中耳积液中细菌培养阳性者约为1/3~1/2。
(3)免疫反应:中耳积液中检出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以及补体、溶酶体酶等,提示分泌性中耳炎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
2.发病机制咽鼓管阻塞后,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原有的气体逐渐被黏膜吸收,腔内形成相对负压,引起中耳黏膜静脉扩张,通透性增强,液体漏出;同时中耳黏膜腺体和杯状细胞增多,分泌亢进,导致中耳腔出现积液。
【临床特征】
1.症状(1)听力减退:听力下降、自听增强。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听力可暂时改善(变位性听力改善)。积液黏稠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变。
(2)耳痛: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
(3)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2.体征(1)鼓膜:急性期鼓膜呈放射状充血,鼓膜内陷,正常标志改变或消失。慢性者鼓膜混浊,内陷明显。(2)听力检查:音又及纯音测听结果显示为传导性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