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个别病人伴粘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
西药治疗慢性胃炎
(1)按辨证经常使用的中成药:肝胃不和证可选用加味逍遥丸、舒肝和胃丸、平肝和胃丸、左金丸、气滞胃痛冲剂等。脾胃虚弱证可选用香砂六君子丸、六君子丸、香砂养胃丸、人参健脾丸等。中焦虚寒证可选用黄芪建中丸、胃疡灵冲剂、附子理中丸等。胃阴不足证可选用养胃膏、益胃膏等。其他如伴有食滞者可选用保和丸、大山揸丸;伴有心气虚者可选用生脉口服液;伴有便秘者可选用五仁丸等。
(2)市售成药
①猴菇菌片(猴头菌片):3片,3次/日。胃乐宁(本品口服液)1支2~3次/日。
②胃益冲剂:1包,2次/日,对肝郁胃疼之萎缩性胃炎,低酸者适用。
③胃安冲剂:1包,2次/日。对胃阴不足,低酸之萎缩性胃炎适用。
④胃得安片:能健脾消积、活血消炎、和胃止痛。用于一般慢性胃炎,每次4~5片,3次/日。
⑤维酶素:多用于萎缩胃炎,改善细胞代谢,防止不典型上皮增生,每次3片,3次/日。
⑥甘链片(每片含甘草次酸25mg、双氢链霉素50mg、硫酸钙90mg、磷酸氢钙35mg、淀粉适量):每次4片,3次/日。主要用于胃窦炎患者;但有甘草次酸副作用。
⑦复方甘铋镁(甘草流浸膏、三硅酸镁、次碳酸铋、石菖蒲、大黄,硫酸镁、碳酸钙):每次3片,3次/日。有中和胃酸、生肌消炎及松弛幽门括约肌的作用。适用于有便秘及胃肠道郁积之慢性高酸性胃炎。
⑧三九胃泰(内含三桠苦、九里香、白芍、生地、木香):据称本品有保护胃粘膜、抑菌消炎、止血镇痛及改善微循环作用,适用于各型胃炎,每次1包,2次/日, 15天1疗程。
中药治疗慢性胃炎
(1)肝胃不和型:采用舒肝理气和胃解郁之法。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合沉香降气散加减。方中柴胡、芍药、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陈皮、积壳、甘草理气和中,共奏理气止痛之功。后方中沉香、香附降气,砂仁、甘草和胃,川楝子,玄胡索疏肝止痛。
(2)脾胃虚弱型:采用温中健脾。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前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为四君子汤健脾;陈皮、木香、砂仁和胃降逆。后方中黄芪益气补中;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为小建中汤。温中散寒缓急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弱,而兼有中焦生寒、四肢不温、泛吐清水、喜温喜按,进食可缓者。
(3)胃阴不足型:应养阴益胃。方选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前方中北沙参、麦冬合养胃阴;生地、枸杞子滋肝养胃;当归养肝活血且有流通之性;川楝子疏肝理气,合当归则润养肠道,有疏通大便之功,后方内白芍、生甘草甘酸化阴、濡养胃液、缓急和营,有止痉的作用。
(4)胃络瘀血型:宜活血化瘀止痛,偏实、偏热者,方可选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大黄、生甘草。如偏血虚之瘀血,则方选调营敛肝饮加白芨、三七。如中虚偏寒,脾不统血,可选黄土汤加减。失笑散内五灵脂,生蒲黄行血散瘀止痛。丹参饮内含丹参、檀香、砂仁理气血和胃止痛。加大黄、生甘草可泻热止血。调营敛肝饮中当归、川芎、白芍、阿胶养血止血;枸杞子、五味子、酸枣仁、茯神柔肝敛肝;陈皮、木香、生姜和胃理气散瘀,煅海蛤壳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加三七、白芨化瘀止血护膜。黄土汤内含灶心黄土、白术、炮附子、炙甘草温阳健脾;阿胶、干地黄养阴滋阴;黄芩苦寒反佐。可加三七、花蕊石、白芨粉以化瘀收敛止血。
(5)肝胃湿热型:证见嘈杂、泛酸,胃脘灼痛,恶心泛呕,口臭口渴,口苦心烦,苔黄腻,脉弦滑数。宜清泄肝热、和胃抑酸止痛,方选温胆汤合左金丸加味。前方中竹茹、枳实清热化痰;其中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生甘草)和胃化痰。左金丸中黄连、吴萸泄肝热。可加白螺丝壳、煅瓦楞等以抑酸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