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在过去综合分类的基础上,对前列腺炎进行了重新分类,并在流行病学、病原学、病理发生学和治疗方法上都有了重大的突破,重新燃起了人们对该病研究的极大热情,并获得了众多学者的认同,建议推广使用。新的分类方法将前列腺炎划分为:
I型: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由急性细菌感染引起,起病急,病情重,有全身症状,前列腺液检查有大量的白细胞、脓细胞,细菌培养示阳性。
Ⅱ型: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由慢性细菌感染引起,85%由大肠杆菌引起,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前列腺液检查阳性,细菌培养阳性。
Ⅲ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指盆腔区域的疼痛或不适(至少3个月),伴随各种排尿和性生活方面的症状。进一步分为A型和B型。
ⅢA型:炎症性的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可能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有关,病程较长,治疗有一定难度,前列腺液检查阳性,细菌培养阴性。
ⅢB型:非炎症性的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或前列腺痛。病因不明,病人有自觉症状,前列腺液检查阴性,细菌培养阴性。
Ⅳ型:无症状的慢性前列腺炎。病人无明显自觉症状,往往在体检时才被发现,前列腺液检查阴性,细菌培养阴性。